姓與氏有什么區(qū)別?

2019-06-18 00:00 發(fā)布

暫無內(nèi)容  年級 / 7994 0 0

先秦時期,姓氏有別。那作為戰(zhàn)國七雄之一,并最終統(tǒng)一天下的秦國,其王室究竟是那種“氏”呢?“氏”相比“姓”來說,要復(fù)雜得多。

  在先秦時期,奉行“同姓不婚”的原則?!靶铡贝碇?,是用來辨別婚姻的,而“氏”是用來別貴賤的。明末大儒顧炎武在《原姓》中寫道:“氏一傳而可變,姓千萬年而不變”。

  一個家族的“姓”是不會變化的,而“氏”會隨著其家族地位的變化而變化。如晉國的權(quán)臣趙盾,其有三為異母弟,分別為趙同、趙括、趙嬰齊。趙同食于原,趙括食于屏,趙嬰齊食于樓,故此三人又稱原同、屏括、樓嬰(樓嬰齊),原、屏、樓等也分別為此三人的“氏”。趙盾還有一位堂弟叫趙穿,其被封于邯鄲,別為邯鄲氏。晉國的智氏、中行氏、程氏等皆為荀氏的別支。晉國魏氏也有別支令狐氏、呂氏等等。

  說秦國為嬴姓趙氏的,多受司馬遷的《史紀(jì)》影響。而司馬遷的時代,姓氏已然不分。司馬遷說秦國為嬴姓趙氏見于《秦始皇本紀(jì)》,卻不見于《秦本紀(jì)》。再則,先秦的史籍中,也無秦國乃“嬴姓趙氏”的記載。所以,秦國為嬴姓趙氏的說法值得考究。

  認(rèn)同秦國為嬴姓趙氏的,其主要理論依據(jù)乃“秦趙同祖”。按《史記》所述: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,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,由此為趙氏。而秦的先祖惡來乃是蜚廉的長子、季勝的長兄?!笆稀蓖ǔ6际侵毕低聜鞒械?。至造父獲賜趙城,據(jù)秦趙同祖已歷六世,血脈早已疏遠(yuǎn),沒來由造父氏趙,其遠(yuǎn)房同宗也氏趙的道理。

  再則,秦的先祖雖然發(fā)跡比趙的這一支要稍晚一點(diǎn),但可以說是后來居上。秦的先祖非子因善于養(yǎng)馬,得到周孝王的賞識,獲封秦邑,成為秦國始封君。到春秋時期的秦襄公在位期間,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了,而趙的一支到戰(zhàn)國時期才正式為諸侯。趙可以說遠(yuǎn)不及秦的榮耀,“氏”是家族社會地位的體現(xiàn),家族地位提升,可以另立宗“氏”,也沒有“氏”趙的道理。

  第三,據(jù)顧炎武在《原姓》中所述。最貴者國君,國君無氏,不稱氏稱國……次則公子,公子無氏,不稱氏稱公子……最下者庶人,庶人無氏,不稱氏稱名……

  “氏”是用來別貴賤的,而國君最為尊貴,不需要用“氏”辨別。就像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,“姓”是貴族身份的象征,只有武士階層才有“姓”。明治維新以后,日本的平民階層才有“姓”。然而,日本的“皇室”卻至今沒有“姓”,因?yàn)閴焊筒恍枰谩靶铡眮眢w現(xiàn)社會地位。

  先秦時期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除了有些諸侯國,如自西周開始的楚國、齊國,戰(zhàn)國時期的韓、趙、魏等,有氏在得國之前,故而其有氏。而更多的諸侯國,如晉國、魯國、衛(wèi)國、吳國、鄭國等等,其實(shí)無氏。而這些諸侯國在被滅后,其公族大多數(shù)都以其“國”名為氏。如晉、魯、衛(wèi)、吳、鄭等姓氏,其姓氏的主要族源都是來自與這些諸侯國的公族。秦國也是同樣的道理,秦氏的最主要族源也是來自于秦國的公族。故而,秦國為“嬴姓秦氏”要更靠譜一些。